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自6月12日起,北京市档案馆、天津市档案馆、河北省档案馆联合推出“胜利烽火映山河 请听档案说——京津冀兰台读档活动”。由京津冀三地档案馆工作人员分别介绍本馆的抗战档案及背后的故事,以“视频+图片+文字”的形式推出60集系列微视频,在三地新闻媒体、各馆新媒体平台播出,大力弘扬抗战精神。今天推出第11集:天津市档案馆《“抗日杀奸团”锄奸爱国故事》。
在一些谍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关于刺杀的情节。今天,我为大家讲述一个抗战期间发生在天津的真实刺杀事件和它背后的故事。
1939年4月9日下午,天津大光明电影院的放映厅内正在播放电影。突然,枪声响起,一男子应声中弹,当场毙命。
这名男子是谁呢?经现场查验,被刺者是日伪天津海关监督兼伪联合准备银行天津分行经理程锡庚。他在华北地区推行伪“联银券”,并对拒不执行的爱国实业家、金融界人士进行疯狂弹压。4月12日,重庆《大公报》以“津除一巨奸”为题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1939年4月12日,《大公报(重庆版)》刊载的“津除一巨奸,程逆锡庚死于影院”文章(天津市档案馆藏)
在20世纪30年代的天津街头,汉奸被刺杀的事情并不鲜见, 接连的刺杀行动,让饱受日伪政府压迫的各界百姓和爱国人士拍手称快,而敌伪汉奸则人人自危,闻风丧胆。那么,这一连串刺杀的背后执行者到底是谁呢?
1939年4月13日,日伪天津市警察局局长郑遐济给日伪天津特别市市长温世珍的呈文(天津市档案馆藏)
1939年4月13日,日伪天津市警察局局长郑遐济给日伪天津特别市市长温世珍的呈文,详细陈述了程锡庚被刺杀的经过:“查英租界朱家胡同河沿大光明电影院,于本月九日下午七时二十分,有一身着咖啡色西装少年,年约二十余岁,身体瘦小,至该院机房,声称打玻璃版找人,旋在玻璃书“程经理外找”五字,将字映放后,未见有人出来,该少年即行上楼进入,至八时三十五分,于幕上映片紧张之间,楼上忽闻枪声,观客紊乱,夺门而逃,后经英工部局捕探赶到,方悉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天津分行行长程锡庚被击身死。”根据呈文中对此次案件的描述可以得知,“刺客”是一位少年,身着咖啡色西装,身体瘦小。
还有这样一个情节,在刺杀程锡庚的案件中,据郑遐济给温世珍的呈文所述:“事后英工部局派警探临场检查,并拾得行凶手枪,系新式黑色六轮手枪,木把崭新,一若第一次使用者,其木把上亦无汗液泥垢,于此可推测,此案当非私人仇恨,想系有组织之党共暗杀机构派遣党徒所为。”
在当时,天津的确有这样一个年轻人自发组成的组织,他们是由耀华中学、南开中学等校爱国学生组成的抗日杀奸团(以下简称“抗团”),前面提到的连环刺杀案件,正是他们当中的祝宗梁、孙惠书等爱国热血青年所为。
祝宗梁,抗团主要成员及后期负责人之一(天津市档案馆藏)
孙惠书,抗团成员(天津市档案馆藏)
因抗团成员人数较多,无法一一展示。
祝宗梁,就是档案中那个“穿咖啡色西装”的少年。
刺杀活动的第二天,报纸整版都是关于这件事的报道。祝宗梁并没有请假,仍然像往日一样正常去上课,而他的语文老师王则民没讲新课,就把从报纸上看到的刺杀的经过讲给大家听。祝宗梁端坐座位,窃喜老师并不知道做出此举之人就在眼前,沉浸在胜利的兴奋与愉快之中。
抗日杀奸团所发放的传单(天津市档案馆藏)
除此之外,抗团还积极开展抗日宣传、破坏日本军事设施和刺杀汉奸等活动,成员一度发展到近百人。活动的重心在英、法租界,活动一直持续到抗战胜利。
读档人:天津市档案馆技术保护部 赵鲁东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作者:北京市档案馆
炒股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